全球即时看!传统文化进校园期待长效机制

2023-06-29 05:51:43 来源:东方资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马学霞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部分中小学校先行先试,探索与文化馆、艺术院团等机构合作,将非遗体验、戏曲展演等引入校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毋庸置疑,类似的文化传承举措,对于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传统文化进校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缺乏长效机制即是其中之一。

部分中小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保护,更多是邀请非遗传承人、文艺工作者等走进校园开展文化传承活动。但是因为非遗传承人、文艺工作者等群体日常还有本职工作,去学校的活动时间通常不固定,这就导致一些校园文化传承活动的开展次数较少,文化传承活动的实际效果也大打折扣。破解传统文化进校园系统性不足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中小学生的审美需求。充满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找寻他们的兴趣点,进而需要我们科学地选择进校园的文化体验展演项目。从校方而言,可以先制定一个可供选择的项目名单,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研,看看哪些项目最受学生期待。也可以尝试将非遗传承人等邀请过来,进行“试课”,孩子们反响热烈的,对课程进一步优化。同时,要主动对接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现资源互动。

二是建立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的常态化追踪机制。要为非遗传承人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提高教学展示的可看性。对于到校园展示的传统文化项目,要讲清楚来龙去脉,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要有科学的检验评价机制,对于不同的传统文化项目进入校园后对于学生的影响如何,要有一个细致的分析目录。

三是广泛对接社会力量。很多时候,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难以持续开展,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与相关社会力量没有达成长期合作的共识。因此,要找准双方的资源结合点,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为中小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搭建平台,也为相关社会力量实现自身价值提供载体。这一过程中,学校方面应主动作为,将地方文艺院团、非遗保护单位、文化志愿组织等资源整合起来,以“服务孩子”为中心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扎下根。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