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能明智,实践出真知,“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同样重要。每到暑假,背上行囊,结伴出游,已经成为许多孩子的假期标配。
(资料图片)
随着旅游业复苏向好,今年暑期旅游市场可谓亮点不断,“研学游”“毕业游”“课本游”等新玩法频出。不少父母不惜花费重金,精挑细选暑期出游路线,用心制定出游计划,送孩子踏上研学游之旅,期待他们在“行走的课堂”中收获别样成长。据同程旅行发布的暑期旅游趋势报告显示,7月以来,同程旅行平台与“研学”相关的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203%,“亲子”相关旅游搜索热度上涨162%。
伴随研学游需求持续强劲,学生家长的“吐槽”也时有闪现,质疑点主要集中在研学游是否名副其实。不可否认,随着研学游市场的不断扩容,确实存在无“研”无“学”只有“游”的情况,与普通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并无二致。基于此,如何准确把握研学游的核心功能,让学生来一场知识与旅途的邂逅,真“游”真“研”真“学”,成为现下推动研学游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贵州山水风光奇绝壮美、人文内涵魅力十足,拥有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两个宝贝”,既是游览“胜地”,也是研学“宝地”。暑期以来,一波又一波背书包的学生群体走进贵州大地,或感叹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或体验非遗传承的文化韵味,或重温红色遵义的伟大转折,或感受万桥飞架的气势磅礴,或探索观天探地的“中国天眼”……“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在黔山秀水间的激情碰撞,或许能为我们探寻研学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一些有益思考。
研学游,“学”是目的,研之有物才能学之有效,所以产品供给是前提。没有优质的内容生产与专业的品质把控,仅靠层层外包或者花式“讲故事”包装,效果定然乏善可陈,这是多年来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对研学游市场更是如此。注重高质量产品供给,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研学活动选择和优质服务,正是今年暑期广大家长选择让孩子“夏”一站到贵州的根本动因所在。早在6月份,暑假到来之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就结合贵州得天独厚的研学资源,开发优质特色课程,策划以红色、历史、生态、非遗、科普等为主题的30条特色旅游线路,并于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发布,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来黔研学。暑期贵州研学游市场的火爆有力证明,研学游市场潜力固然巨大,但在满足需求量的同时也必须在产品供给上精耕细作,这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唯一“捷径”。
研学游,“行”是手段,旅有所感才能行有所成,所以规范管理是关键。分析研学游热度背后暴露的一些问题,不难发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更多注重把研学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而忽略了“教育+”才是其核心功能。研学游绝不仅仅是产业,还承载着人们对“更好的教育”的育人期待与目标。从这个角度看,规范研学游市场秩序,引导其回归教育本义,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在加强研学旅游规范管理方面,安顺市引进具有研学资质的旅游服务公司实行公司化运营的探索更具典型性,凸显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科学性,强化旅游产品教育功能的同时,为学生群体提供了更好旅行体验。比如西秀区云峰屯堡与贵州扶摇园研学旅行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云峰屯堡文化研学基地,研学者在观地戏表演、为地戏面具上色等体验中,尽情感受大明遗风和屯堡文化的魅力。
读书万卷,研者有道;行路万里,学者无疆。研学游是将旅游与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寓学于行、寓学于游的一种有效途径,前景可期。注重探究性、实践性,提高“游”的体验感、“研”的含金量,我们定能让研学游回到“学”的本位,让“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撞个满怀,让孩子们游有所乐、研有所获、学有所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黄丽媛
编辑 黄丽媛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马刚
标签: